中国环境报:提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——黄河,它承载了中华儿女太多的感情,实在是太过复杂。您是怎么把它化繁为简,写出这样一本《黄河简史》?
杨明:因为有了人,才有了历史。也因为有了无数英雄人物鲜活的故事,历史才变得那么生动,让人回味、憧憬、爱读。
我尝试用历史上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作为纽带,来写黄河的历史。我的思路是有两条主线,一个是,把黄河史上的5次大改道作为叙事背景线;再一个就是把历代王朝的变迁过程用作时间轴线,在每个朝代,选取一个或者几个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,用他们的个人经历,来梳理整个朝代的黄河历史。
在这些具体的人物身上,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。伴随着黄河的治理,又发生了一系列真实的故事,充斥着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爱恨情仇。
我想,每个人的感情都是具体而微的,但是汇聚起来,就形成了绵亘五千多年,中华儿女对母亲河油然而生的那种亲切、自豪、感恩的感情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情感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取向,融入化不开、扯不断的浓浓的炎黄血脉中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中国环境报:您提到,黄河的治乱,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的面貌,也影响了人文环境的发展。能否具体讲讲,是怎么改变和影响的吗?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。
杨明:历史上,我国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。由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、气候宜人,加之大地富饶,就成为了传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在元以前,历朝历代,都建都在这里。
相传大禹治水时期,就有伯益做井,“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的记载,后来逐渐发展为依托黄河的灌溉工程。
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,开凿黄河支流泾河,兴建郑国渠300里,灌溉黄河流域4万顷土地,使得昔日“泽卤之地”皆成沃壤。
黄河流域灌溉事业的发达,对国富民强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,秦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。
灌溉事业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。但是如果为了过于追求农业生产而疏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,甚至涸泽而渔,就会酿成灾祸。
比如,明代是黄河流域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。
明正统前,开伐贺兰山林木深至30公里;宣德年间,开始在长城外烧荒以获取更多的耕地。此外,由于京师富豪官宦竞起豪宅,宣府、大同一带的大树几乎全被伐尽;川陕交界地,由于大量流民伐木造纸、烧碳、开荒,导致森林几乎全部被毁,水土流失严重。
与此相对应的是,在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时期,黄河有143年发生决溢,“平地成湖,以望弥漫”,“千村万落漂没一空”的悲惨景象,史不绝书。
黄河的决溢,反过来又加剧了下游土地的沙化问题,河南、淮北之间的沙地、盐碱地比比皆是。为了新开垦耕地,只能继续破坏更多的植被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可以说,明王朝末年,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军,正是与当时的黄河洪水泛滥、民不聊生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实际上,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,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。
恩格斯在《自然辨证法》中说:“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。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。”
历史上,巴拿马运河曾经有70%的森林被破坏,导致1934年巨大的黑风暴席卷美洲大陆。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,他说:“毁坏自己土壤的国家,最终必然毁掉自己。”
中国环境报:提起黄河文明,我们会用“历史悠久”“璨若星河”这样的词汇来形容,这是一个怎样的盛大图景?在推进黄河文明的形成过程中,黄河本身的安澜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?
杨明: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,地处中纬度暖温带,气候温暖而湿润,而且寒暑变化四季分明。大象和犀牛在草地上逡巡,平坦的地形,肥沃的土壤,孕育出了农耕文明。
考古发现,在黄河流域,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粟等旱作农业的起源,并且开始驯养猪、狗等家畜。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遗址,在黄河流域被广泛的发现,形成了以渭河、汾河、洛河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,反映了中国古代传说中五帝时代的瑰丽图景。如同璀璨的满天星斗,将一部有序传承的中华文明史,愈发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。
18488356958